1973年12月21日,毛主席的书房里显得特别热闹,外头正是寒冬腊月,冰雪覆盖,滴水成冰,可屋里却像春天一样生机勃勃。
那天下午,各大军区的负责人和中央军委的成员陆续走进毛主席的书房,没过多久,空间变得挤挤挨挨,书房里的空气也变得不再那么冷清,渐渐暖了起来。
不一会儿,毛主席准时来到,只见他穿着轻松的一身睡衣,虽然带点病容,但领导角色的威仪依然不减,脸上挂着微笑,一个个与远道而来的将军们握手打招呼,聊得热烈。
不过,就在毛主席握到一位在中央担任副职的少将时,出乎意料的事就发生了,只见这位少将脸色有点难堪地向毛主席提出请求,希望能派一位正职干部来帮忙。
这本来是个很正常的要求,没想到,毛主席听完之后,脸色一下子就变了,语气也变得非常坚决,斩钉截铁地说:“不,就你负责了!”
那个要毛主席派正职少将的家伙究竟是谁?主席又为何让他担当正职的职责呢?
书房会议
1973年12月21日,中央开的那场军事会议跟平时不一样,不是在人民大会堂,也不是在中南海的哪个会场,而是在毛主席的书房里搞的。
说起这场会议的原因,还得从几个月前的一次对话说起。
有一次,毛主席在听工作汇报的时候,提到了全国各大军区司令员长时间没有调整的事儿。这个话题一提出来,毛主席就问刚恢复工作的邓小平,听听他的看法。
邓小平听到毛主席问起这个问题,没多说什么,只是伸手把他面前和毛主席面前的两杯茶换了一下。这个动作让毛主席挺高兴,称赞他“英雄所见略同”。接着,一场热火朝天的八大军区司令员调动也正式拉开序幕。
12月21日,毛主席召集了八大军区的重要领导以及中央军委的干部们,一起参加在中南海游泳池毛主席的书房举行的中央军委会议,总人数一共43位。
也许想拉拉近跟各个军区司令员的关系,毛主席那天没穿得太正式,反而穿了一身睡衣。
据会议参加者回忆,毛主席穿着睡衣,坐在书房正中位置,左边是朱老总,右边是刚刚恢复工作的邓小平,旁边站着周总理等政治局委员,左侧有翻译员王海容,她的任务是把毛主席的湖南话翻译成普通话。
各个军区和军委的干部们轮番和毛主席握手,遇到熟悉的面孔,毛主席通常会多问几句,不过一到少将田维新的时候,情况就有点不同了。
和田维新握手时,毛主席先打听他是哪儿的,田维新就如实说自己来自山东东阿县。
一听到东阿,毛主席似乎挺感兴趣的,忽然就问:“曹植到底埋在哪个地方?”
田维新作为本地人,毫不犹豫地回答:“埋在鱼山。”
毛主席又追问:“鱼山那边有个湖,叫啥呀?”
田维新想了会儿,才答:“要说附近的湖,倒确有,但那距离鱼山挺远的,是东平湖。”
毛主席听了田维新的回复,挺满意的,笑着说:“那就对啦。”说完,他又换了个话题,突然道:“总政治部就交给你负责了。”
这句话来得很突然,跟之前的话毫不搭边,把田维新搞得愣了一下,不过很快他就明白了,然后接着毛主席的话说:“德生同志走了,总政治部只剩我一个副主任了,拜托主席再派一位主任过来帮忙。”
但毛主席明显没有打算另安排人选,毫不犹豫地对田维新说:“不行,就由你来负责!”
田维新这会儿还有些担心,又提出请求:“还是请主席派个主任来帮忙吧!”
可毛主席并没理会田维新的请求,而是转身和其他同志握了握手。
这会儿,田维新也意识到毛主席已经下定决心让他负责总政治部的工作,唉,只能认了这个现实。
后来居上
尽管接受了由自己负责总政工作的事实,但田维新的心里却始终存有顾虑,而这份顾虑也正是来自于他的身份。
田维新虽然是总政治部副主任,职位很高,可他的资历和经验却不高,可以说是后来居上。
李德生,作为田维新的上司,总政治部的负责人,那可是相当有分量的。十二岁就担任儿童团长,十四岁就加入了红军,十六岁正式入党,纯粹算得上是个“红小鬼”了。这一路走来,不光在革命战争中立下了大功,还积累了不少工作经验和阅历,所以在建国后的首次授衔中,他就被授予了少将军衔。
相比之下,田维新的情况就差远了。1937年抗战全面展开之后,他才开始投身革命,根本没有红军时期的那段经历。而且,他最开始加入的也不是八路军的部队,而是在国民党范筑先将军的麾下任职。
到1938年,那范筑先将军在抗日战场上牺牲了,田维新转来转去的,终于加入了八路军的抗日队伍,成了一名普通的士兵。
因为他文化水平有限但表现挺不错,第二年就加入了党,从那以后,长时间在军队里干政治工作。
1955年,大授衔时,田维新被授予了大校军衔,直到1964年4月,周总理签发了晋升军内318名大校为少将的命令,他才正式成了少将。
1969年这会儿,田维新从沈阳军区调到总政治部当副主任,和李德生一块工作,两人配合得挺默契,田维新对这个职位也挺满意的,可一直到1973年,发生的一件事把一切都弄变了。
1973年,毛主席受到林彪事件的影响,决定调整八大军区的司令员。其实,这事和田维新没有直接关系,他既不是军区的司令,也不是副司令,可八大军区司令员的调动却牵扯到李德生。
那会儿,李德生不仅担任总政治部主任,还兼任北京军区的司令员,正好是在准备调动的八大军区司令员名单中。
李德生一调走,北京军区的司令员变成了陈锡联,不过总政治部主任的职位就空缺了,只有副主任田维新还在接着干事。
田维新觉得自己经验和背景还不够丰富,又想到任务那么繁重,才去找毛主席请示,希望能调个正职的主任来帮忙。
只不过,他对毛主席这个人并不了解,毛主席用人一向是五湖四海,从不在乎谁的经历和出身,只看合不合适。
其实,毛主席问田维新那几句问题,并不是随意一说。他提起曹植的典故,也是一种了解对方的方式,既是在考察田维新的历史素养和文化修养,还在检验他是否有相应的工作能力。
田维新一番答得精彩纷呈,问得让毛主席觉得很满意,于是就放心让他来负责总政的事务了。
事实证明,毛主席这次没看错,后来崛起的田维新果然是个人材,也真心尽了自己的职责。
几件往事
大家都讲“以小见大”,在田维新在总政任职的时候,发生了几件事情,这几件事就充分展现了他的能力和水平,也足以证明毛主席看人的眼光是多么精准。
第一件事发生在田维新刚到总政工作的那会儿,有次他去首都体育场参加一个大会,碰巧在休息室里遇见了江青。
江青一眼就觉得田维新挺陌生的,出于戒备,她俩随口搭话时问他叫什么名字,田维新就如实说了。她又追问起他的家乡,田维新也没打马虎眼,直接说:“山东东阿。”
没想到江青听到田维新的回答,立马就说:“你这个‘阿’字的读音不对,我就是山东人,你休想骗我!”
田维新心里本就对江青没啥好感,这会听她在这儿耍姿态,反感得更厉害了,赶紧开口回击:“我们那一带祖祖辈辈都是这么叫的,就算你也是山东人,也许是离开家乡太早,对山东的风俗习惯了解得不够。”
这一番讲得井井有条,把江青呛得哑口无言,可她一向爱露脸、爱面子,哪能就此罢休呢?在地名上输了,她便又在人的名字上下了功夫。
她怪怪地对田维新说:“田维新同志,你这名字起得不太合适啊,‘维新’一听就容易让人想到百日维新,和康有为有关系吧,依我看来,你这个名字还是改改吧,我觉得就叫维华得了,叫田维华。”
那会儿的江青可以说是呼风唤雨,地位高得离谱,党内外没人敢惹她。要是换成普通人,可能就忍了,但田维新丝毫不怕,面对江青无端要改名的事,他直接坦率地拒绝道:“”
名字是爸爸妈妈取的,他们文化水平不高,也不懂什么百日维新,更何况,我这个名字还能理解成支持新事物、维护新事物的意思。
田维新这番说法,把江青完全噎住了,叫她一句话也说不出,彻底把她堵得难开口。
在平日里,敢于坦率表达,不怕强势的人,在工作方面,田维新也是兢兢业业,尽心尽力。
1973年,经过毛主席和周总理的共同签字,一批曾在政治运动中被打倒的老干部逐渐得到了释放。
为了顺利推动这件大事,周总理专门找了当时担任总政治部副主任的田维新,叮嘱他负责老干部解放之后的安排和安置工作。
那会儿,全军解放的将领数目已经达到了175位,好多还是上将,这么一多得安置,真是一件挺头疼的事。
拿陈再道来说吧,他曾经当过武汉军区的司令员,后来在政治运动中被打倒。田维新本想让他回到原军区帮忙安排工作,可是,那个时候武汉军区的司令员已经换人了,位置已经有人接替了。
不能继续担任正职,只能安排做副职,田维新又想到让陈再道回武汉军区当个副司令。不过呢,武汉军区那些干部大多都是陈再道过去的老部下,老首长干副职,工作还能怎么推进呀?
偏偏像陈再道这种问题还不是孤零零的一个,而是众多的情况,为了解决这些难题,田维新可是绞尽脑汁,跑断了腿,也拜访了好多人,终于才逐个搞定了这些棘手的问题,顺利完成了任务。
从这些一件件的过去事情里,咱们也能感受到田维新将军那股刚烈的气节和高尚的品行,以及毛主席那慧眼识人的本领。
看完毛主席让田维新少将负责总政工作的往事,屏幕前的你有什么想说的吗?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。
国内股票配资,云南炒股配资公司,炒股配资开户识必选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